黄勇

发布者:杨勇发布时间:2023-12-18浏览次数:663

教师个人简历


一、个人主页

新疆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新疆农业大学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乌克兰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交通运输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英才第一层次人选

西部之光访问学者

中国交通运输行业百名优秀工程师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批突出贡献优秀专家

通讯地址:新疆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华瑞街777号新疆大学(博达校区)化学学院

电子信箱:476786514@qq.com

二、个人概述

黄勇,男,中共党员,19728月出生,2012619日获得成都理工大学岩土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现任新疆大学化学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乌克兰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交通运输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天山英才第一层次人选,西部之光访问学者,中国交通运输行业百名优秀工程师,新疆自治区第十批突出贡献优秀专家。

他扎根祖国边疆工作三十年来,长期从事绿色低碳循环再生工程新技术新材料、公路工程及防灾减灾就地取材绿色低碳高新技术领域研究,在就地取材变废为宝低碳再生工程结构与材料、空天地一体化物联网+大数据+绿色智能交通设施建造技术、高寒山区公路防灾减灾智慧环保新技术领域突破“卡脖子”瓶颈,填补行业空白。获得1项国家科技进步2等奖(主要参加人员),2项自治区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第五完成人),2项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第六完成人、第七完成人),2项自治区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均为第三完成人),其他省部级奖项1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29项;主编中国工程建设行业标准1项并颁布,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编制国家标准及交通行业标准5项并颁布;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编制地方标准8项并颁布;获得软件著作权4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8部。

他是国家科技部和交通运输部重点支持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兼任新疆自治区公路学会副秘书长、中国西部复杂环境下公路养护协同创新平台主任、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委员、中国公路学会养护与管理分会第三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全国石油产品和润滑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石油沥青分技术委员会第三届委员、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交通运输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城市交通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技专家、中国市政工程协会质量专家、坝道工程医院新疆分院副院长。担任《交建建设与管理》期刊编委。他领导的团队培养出了国家千人计划2人,万人计划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交通运输部中青年十大科技领军人才1人,国家三八红旗手1人,新疆自治区天山英才第一层次1人,同时培养了本、硕、博及博士后人才300余人。

三、教育背景

1998.09-2001.06  西安公路交通大学(现长安大学)公路工程专业学习本科毕业工学学士

2004.09-2007.06  新疆农业大学交通工程专业学习硕士研究生毕业工学硕士

2006.03-2006.05荷兰代尔伏特大学学习和交流

2007.09-2012.06  成都理工大学岩土工程专业学习博士研究生毕业工学博士

2013.04-2015.06  成都理工大学防灾减灾工程方向研究博士后出站

四、工作履历

1993.07-1997.03新疆公路规划勘察设计院,专业部门负责人,技术员

1997.04-2013.03新疆交通科学研究院, 副所长,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2012.09-2012.10瑞典交通部,开展中国科技部国际科研合作项目

2013.04-2021.11新疆交通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2021.12-至今新疆大学化学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新疆交通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

五、科学研究

(一)研究领域

公路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绿色低碳新技术新材料

(二)研究兴趣

1.就地取材变废为宝低碳再生工程结构与材料 主要研究包括:(1)高含泥量改性激发核心材料;(2)绿色高性能水泥生产配方;(3)就地取材水泥混凝土配合比;(4)智能混凝土移动拌合工厂(车)。

2. 空天地一体化物联网+大数据+绿色智能交通设施建造技术 主要研究包括: (1)傅里叶光谱智慧云算法;(2)空天地一体化物联网+全寿命周期智慧沥青路面施工管控系统。

3.高寒山区公路防灾减灾智慧环保新技术 主要研究包括:(1)冻融-大温差耦合理论;(2)大陆冰川高寒高海拔高烈度山区边坡稳定性快评体系;(3)大陆型冰川泥石流危险度评价模型(4)“以灾治灾”环境友好型新技术体系。

(三)近期研究项目

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高寒地区公路设施全寿命周期耐久性提升与安全性保障关键技术”;

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高烈度区既有城市桥梁不中断交通的抗震性能提升关键技术示范”;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项目“道路材料再生循环利用成套技术”;

4中国-乌克兰政府间科技交流项目“基于车联网的汽车智能控制技术”;

5新疆自治区交通运输行业科技项目“环保型低造价水泥混凝土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6科技援疆计划项目“高速飞行列车低真空管道试验测试平台研制” ;

7自治区科技精准扶贫专项行动项目“就地取材、绿色环保、低造价混凝土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推广与应用示范”;

8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含泥量天然砂砾土特种激发水化胶凝机理研究”;

9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高速公路基础设施绿色能源自洽供给与高效利用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10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重点领域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全沙漠沙低碳环保混凝土成套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11横向科研项目“新疆重点行业企业深度治理服务”;

12横向科研课题“就地取材沙漠沙绿色环保混凝土—‘333’工程在水利项目中研究及应用”;

13横向科研课题“土工合成材料在沙漠腹地道路与钻井平台基础建设应用研究”;

14横向科研课题“市政工程弃方渣土绿色低碳建材制备关键技术应用研究”;

15横向科研课题“伊犁地区‘就地取材’天然砂砾制备混凝土技术”。

六、人才培养

(一)讲授课程

1.道路勘测设计(本科生课程)

2.路基路面(本科生课程)

3. 先进功能材料(研究生课程)

4. 化学进展(研究生课程)

5. 污染物治理前沿(研究生课程)

6. 污染控制化学及工程(研究生课程)

(二)研究生培养

已毕业研究生:博士 3人,硕士8

在读硕士生:18

在读博士生:3人(其中访学生1人)

七、学术兼职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路学会副秘书长;

2.中国西部复杂环境下公路养护协同创新平台主任;

3.坝道工程医院新疆分院副院长;

4.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交通运输委员会委员;

5.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委员;

6. 全国石油产品和润滑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石油沥青分技术委员会第三届委员;

7. 中国公路学会养护与管理分会第三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8.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城市交通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

9. 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技专家;

10. 中国市政工程协会质量专家;

11. 中国云体系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常务理事;

12. 干旱荒漠区公路工程技术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13. 山区道路工程与防灾减灾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第一届技术委员会委员;

14. 中国建筑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

15. 新疆矿产资源绿色开发与生态修复省部共建协同创新平台学术委员会委员;

16.《交建建设与管理》期刊编委。

八、荣誉与奖励

1. “ 沙漠地区公路路基合理断面型式研究”,200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2. “沙漠地区公路建设成套技术研究”,200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3. “天山公路边坡地质灾害预测评价方法与防治技术研究”,201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4. “西部山区公路泥石流与山洪灾害防治关键支撑技术”,2014年重庆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5. “低温环境大比例产量废旧沥青混合料再生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201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6.  “新疆干线公路建设支撑技术研究与应用”,201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7. “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动态质量监控系统开发与应用”,202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8. “高寒山区公路危岩崩塌安全评估、监控预警与抢险保通关键技术研究”,2020年中国公路建设行业协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9. “草原、戈壁及绿洲区干线公路网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2021年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10. “优质稠油道路石油沥青与复配改性沥青研发及应用关键技术研究”,2022年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学技术奖 科技进步三等奖;

11.“工业钢渣循环利用推动公路建设绿色低碳发展” ,2023年中国交通企业管理协会第十九届全国交通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

12. “新疆大学科研先进个人”,2022-2023

九、学术成果

(一)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 检索 20余篇,部分论文如下: 

1. On nonlinear deflection analysis and dynamic response of sandwich plates based on a numerical method. Steel and Composite Structures.2023, Vol.47, No.1

2. Interaction of angular velocity and temperature  rise in the thermo-inertia bifurcation buckling of FG laminated nanocomposite annular plates.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22Vol.265

3. Hybrid adaptive neuro fuzzy inference system for   optimization mechanical behaviors of nanocomposite reinforced concrete. Advances in Nano Research. 2022Vol. 12, No. 5

4. Static stability analysis of carbon nanotube reinforced polymeric composite doubly curved micro-shell panels. Archives of Civil and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21, Vol. 21No. 4

5. Antiseismic Method of Prestressed Fabricated Building Structure under Intelligent Big Data.MATHEMATICAL PROBLEMS IN ENGINEERING. 2021, Vol.2021, DOI10.1155/2021/9834770

6.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Polymer Cement. Integrated Ferroelectrics. 2021, Vol.215, No.1

7. Modification of Hydrophobicity of   Concrete by Nanocomposite Particles. Integrated Ferroelectrics .2021, Vol.215, No.1

8. A Corrosion Detection Method for Steel   Strands Based on LC Electromagnetic Resonance .Neural Computing and Applications. 2020Vol.2020, DOI10.1155/2020/8949821.

9. Prediction of Sliding Slope Displacement Based on Intelligent Algorithm. Wireless Personal Communnications .2018, Vol.102, No.4.

(二)专利 获得国内外发明专利70余项

1. 一种建筑垃圾处理装置,中国发明专利, ZL201810900304.1

2. 一种化工固体废弃物处理装置,中国发明专利,ZL201810527149.3

3. 一种用于煤渣的破碎与建筑材料预制装置,中国发明专利,ZL20191 0430704.5

4. 建筑固废处理用高性能粘结改性激发剂,中国发明专利,ZL20201 0501636.X

5. 一种石墨烯复合矿山废渣生产绿色环保混凝土的方法,中国发明专利,ZL202010898619.4

6. 一种沙漠风积沙改性砼及制备工艺,中国发明专利,ZL202111391590.1